核磁共振儀加入清華儀器中心 有助研究戰力快速提升
超高磁場(大於800兆赫茲) 核磁共振儀過去十年已成為生物分子研究的新主力,更高磁場除了能提供更高解析度及更高靈敏度的光譜,同時也提供可以進行巨分子研究的機會。全國第一例於大學校園中安裝850MHz 核磁共振儀,日前已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順利完成安裝工作,13日舉辦超高磁場生物用核磁共振儀開幕式。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張兗君表示,清華生命科學院的研究團隊正利用該儀器進行包括趨化素抑制血管新生藥物開發、抗菌蛋白穿膜及殺菌機制、疫苗減毒佐劑開發及調控長期記憶蛋白質結構等相關領域研究。
張兗君說明,過去的高磁場的核磁共振儀為700MHz-500MHz,大致可研究到30千道爾頓(kDa)的蛋白質,而超高磁場核磁共振儀最重要的突破在於分子大小不再到受限,運用上可以廣泛突破到100-200 kDa的蛋白質系統,對於蛋白質大小的受限減少後,可研究的課題更為廣泛,因此許多過去無法研究的題目,都有機會獲得突破。
清華前任校長、知名的電子顯微鏡學者陳力俊表示,過去幾年大學在創造新知方面的學術成就大幅成長,這與許多大學中的科學家們得以便利使用到世界一流的先進設備有很大的關聯。他說,清華的師生們不僅擁有高磁場的核磁共振儀等貴重儀器,也能就近使用國家同步幅射中心先進的3.0 Gev同步加速器輻射設施,他相信,未來清華教師的研究工作會有更多令人驚豔的成果。
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對於清華能順利安設850MHz核磁共振設施,認為不僅僅是對清華生命科學院師生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他相信跨領域研究的清華各個團隊,以及校外的其它相關研究團隊,都有可能因此設備受益,研究能更有所突破,進而造福人類社會。
清華安裝的850MHz核磁共振儀器也將於今年加入清華貴重儀器中心,並提供全國性的服務,超高磁場技術更為普及的使用,對生醫的研究的再提升將有正面的影響。